從解憂老宅吃完午餐後,去逛了附近的台中文學館還意猶未盡,正巧在google地圖上看到林之助紀念館也在不遠處就一起去看看完成今天的文學之旅
穿過柳川水岸步道就到了

映入眼簾的是棟日式建築

院子裡有棵芒果樹,牆上還貼有標語寫 小心芒果掉落

看來應該有人被打到過XD
原來這裡是林之助任教於台中師範學校時學校所分配的宿舍
他在這裡作畫直至2006年遷出,住在此長達60年的時間
2007年台中市文化局以林之助畫室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
這棟建築是1928年蓋的已經年代久遠了,需要翻修
由林之助的家人臺中市文化局和寶成集團裕元教育基金會共同花了兩千多萬元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修復後連同一旁的閒置校地規劃成「林之助教授紀念館暨膠彩畫推廣中心」才有現在的面貌
2015年6月6日,「林之助紀念館」才正式對外開放
現在在紀念館裡展示的畫都是複製畫
畫室展現出膠彩畫要用很多顏料



膠彩畫最特殊的地方是因為礦物質顏料本身沒有附著的作用
所以用動物膠去調和使用的原料
膠彩畫重視色彩的表現,所以色彩顏料有很多
膠彩畫要由淺入深一層一層的刷疊上去
是滿費工的畫法,但畫完成後是經得住時間的洗禮也不易退色
裡面擺放了四張大張的會議室椅子

教授的紀念雕像和書籍

一樓大廳裡掛著好幾幅教授的畫作

其中看到兩幅很大福的作品

其中這幅「朝涼」是林之助在24歲的畫作,畫上的女性是他當時的未婚妻
並以這幅畫入選日本紀元二六○○年奉祝美術展。
原作就在台灣國家美術館裡
因為去完林之助紀念館的隔天去國美館時看到,覺得特別有感

2015年5月7日,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收藏的林之助《朝涼》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為中華民國重要古物
大廳介紹著 膠彩的淵源與後傳 和傳林之助教授年代表


還有販售複製畫文具商品、帆布包、明信片


喜歡林之助教授作品的人可以買回家喔~
也有募款箱可以捐款支持畫室得以繼續營運

還有蓋章區可以留念

走上二樓參觀要脫鞋 還要穿襪子喔~
我猜旁邊的拖鞋可能是給沒穿襪子的人穿的

二樓的和室規劃為小型座談及展演空間


裡面放了桌椅
前面窗邊還有臥榻坐在那邊看風景真的很放鬆呢~
旁邊有台電視播放著林之助教授訪介紹如何畫出膠彩畫的影片

後面的門圍起來寫著禁止跨越,我們就乖乖的不出去了

生平
林之助於1917出生於台中大雅區
12歲就去日本東京學畫
之後在台中師範學校教學長達30年的時間,
退休後便隨兒子移居美國。
1985年,林之助應當時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的邀請,擔任3年美術系膠彩畫兼任老師,首開國內學院膠彩畫教育的先河,後來逐漸影響到其他美術院系
根據維基百科,林之助早年在日本及台灣參加展覽,多以人物畫為主。壯年以後轉以花鳥畫和風景畫為大宗,中間有段時間畫風改變,與「日本畫的西畫法」同步發展,廣納二十世紀西方大師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膠彩畫另闢蹊徑。之後,逐漸回歸到寫實表現, 晚年作品創作量雖日漸趨緩,風格卻更趨穩健。
「膠彩畫」一詞是林之助教授首創的
因膠彩畫本來是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藝術,原本叫做東洋畫,因名稱帶日本風,難容於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
日本人走後,將此種繪畫歸類於「國畫」卻顯得格格不入而逐漸受到排擠日漸式微
1977年林之助提出作畫材質定名的「膠彩畫」取代「東洋畫」,避免多餘的誤解與爭議立刻獲得文化界認同沿用至今,因此他被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
雖然之前並不認識膠彩畫之父,但參觀完了他的畫室後真的覺得佩服,感覺每幅畫都是他傾心創作的,也因為他的努力使膠彩畫在臺灣美術中得以保留並延續發展。
記得畫室裡有一張他在專注作畫時夫人陪在他旁邊的照片,看了很是感動可以感覺到林之助夫妻鶼鰈情深

林之助紀念館 資訊
地址: 403台中市西區柳川西路二段158號、162號
開放時間:11:00-17:00(周一、周二休館)
電話: 04 -2218- 3652 (電話預約導覽)
提供團體導覽:請提前二週完成預約申請,每團人數上限為25人
(12歲以下之幼兒童,不提供混齡導覽服務。)
官網:點此
FB: 點此